“互联网+执法”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对基于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加。“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执法”是一种新型的执法模式,主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辅助执法,不断提升综合执法工作规范化水平。本文主要结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工作实践,对“互联网+执法”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互联网+执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为综合执法领域带来的机遇
(二)“互联网+”在综合执法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为综合执法领域带来的机遇
1.有助于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可有效实现城市治理领域跨部门、跨地区、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维度的数据汇集和深度挖掘,可准确有效评估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和市民群众真实需求,亦可探究城市管理未来发展规律,为城市治理和综合执法工作获得高层次的预警预判、决策支持信息,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2.有助于提升综合执法系统化水平。互联网等等信息技术可推动综合执法工作转型发展和流程再造,促进城市行政执法由分散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从机制层面完善综合执法体系。特别是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运用,必将助力三级联动、条块协同、专综结合、执法监管一体化综合执法体系的加速构建。
3.有助于提升综合执法服务效能。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汇集挖掘,可推动以人力为基础的传统执法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执法转变。“让数据多跑路”,让执法队员和市民群众少跑路,实现“非接触执法”“智能办案”,既可减少执法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升执法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又可减少社会成本,提升执法队伍形象,进而增进社会信任。
(二)“互联网+”在综合执法领域面临的挑战
1.执法环境日趋复杂。综合行政执法属于行政末端,而源头权利,例如行政许可,仍归原部门管理,特别是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背景下,多部门新划转的执法事项日益增多,部门间协调又不够顺畅,加大了执法难度,导致执法工作效率不高。此外,与传统执法环境相比,“互联网+”时代执法环境逐渐透明化。群众的维权和监督意识越来越强,执法人员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执法工作需要更加关注群众满意度,任何执法不规范、程序不到位或者执法不文明现象都会被放大,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2.执法要求更加严格。“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数据处理更加方便快捷,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传统的执法理念和执法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综合执法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建设、配套的执法硬件设施以及对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都要相应进行提升。在信息数据时代,对综合执法流程、案件处理具体程序,执法平台的使用以及执法人员的用语规范等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效能,成为社会大众对综合执法工作的新期待。
3.舆论监督越来越多元。社会舆论监督是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综合执法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微信、微博、抖音以及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舆论监督逐渐趋向多元化,综合行政执法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监督,有效进行舆情处置,必然会影响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权威,容易激发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矛盾,不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和城市的和谐稳定。
2
“互联网+执法”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互联网+监管”
(二)“互联网+执法”
(三)“互联网+非接触”
(一)“互联网+监管”
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数字赋能,纵深推进“互联网+执法”工作,以大数据为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的执法监管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1.城市治理精细快捷。善用平台思维,以数字化城管为统领,实现监管一体化。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全天候受理各类投诉举报,及时通报事件办理情况,让群众诉求有地儿说、不白说。依托“三色地图+数字监控+多级联动”机制打好城市排涝“组合拳”。将中心城区52条易积水路段纳入“红、黄、绿”三色分级分类管理,易涝点位均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台风期间启动监控中心24小时全数字化实时监控,依托81890、智慧城管、民生e点通等平台,对群众反映的排涝抢险诉求,做到“第一时间跟进、第一时间处置和第一时间反馈”,最大程度减少台风对群众生活的不良影响。
2.违法行为智能监控。在现有监控设施基础上,搭建“云共治”视频智能分析平台,目前已启用41处AI监控点位,基本全覆盖辖区重要道路。利用AI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实现远程监视,通过大数据对比,主动识别违法实时现场,并主动报警,实现24小时不间断智能化监控和实时感知,达到街面序化管理和证据实时调用的工作目标。
3.环卫工作云端监管。一是推行公共厕所“云端管理”。推行“一厕一码”,增加摄像头、人流量监控设备、电子信息屏等互联网智能化监管设备配置,并联网市、区级智慧环卫平台,以“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推行环卫车辆“云端监测”。将道路保洁片区数字化,进行分块化管理,通过数字平台全方位掌握管理信息。全区115辆保洁车辆、79辆垃圾收运车辆全部通过GPS系统纳入数字系统实施跟踪管理,通过智慧环卫平台实现对环卫作业车辆的作业监管、数据分析、应急预警等功能,确保作业规范,优化作业路线,有效提升保洁效率。
4.跨门占道闭环管理。针对中心城区占道经营、跨门经营等顽疾,探索建立“云发现-快处置-回头看”的闭环管理机制,全面遏制乱象,着力打造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在城区重要路段安装126个智慧城管摄像头,对跨门经营、占道堆放等高发的市容管理类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结合网格队员日常路面巡查,确保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5.垃圾处置规范监管。依托市“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场景应用,迅速开展基层探索实践,有效建立前端审批、中端监管和末端执法的“三个一”闭环机制,通过明确规范、严格把关、全程跟进精确追踪、高频巡查严查严处,实现产销两端和运输线路“两点一线”在线监管,全面提升建筑垃圾处置监管规范化水平。根据“来源可溯、去向清晰”的要求,海曙区建立了全市首个装修(大件)垃圾全链条智慧监管系统。通过自主收运、智慧监管、资源管理,大大提升了分类投放、归集、收运、处置全流程的高效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
(二)“互联网+执法”
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大综合一体化”为牵引,以PDA“一机通查”为突破,强化数字赋能,注重系统集成、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加快智慧执法建设。通过“一平台一终端”(信息化执法平台+手持移动执法终端)实现“终端全域覆盖、数据全线支撑、系统全时运转”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推动执法办案流程系统性重塑,实现内部高效协同,执法水平、执法效能大幅提升。
1.信息化助推公正执法。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办案系统是在建设“数字浙江”的大背景下,为满足综合执法办案系统化、一体化、规范化的要求,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在线综合行政执法服务平台。该办案系统自上线以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规范统一了执法办案的法律用语、法律适用和文书制作标准,建立了规范化、数字化、快速化的执法流程,案件在网上全程透明监控,执法办案过程与法制监督过程同步进行。同时,有效避免了传统办案模式先调查后立案、法律条款适用不规范、随意减少程序等现象的发生,杜绝了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和“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保障执法工作的公开公正。执法网上办案平台将所有案件的所有环节全部转为网上闭环运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客观上屏蔽了执法腐败根源,有力提高了办案质量,把公平正义晒在阳光下。
2.信息化提升高效执法。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于2019年自主研发了执法信息化系统在PDA上应用,并于2020年初正式开始启用。PDA手持移动执法终端执法改变了传统执法模式,对责令改正、接受调查通知、现场笔录等纸质文书进行数字化改造,将电子格式化笔录模板匹配现场移动执法文书,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和当事人承认违法事实的前提下,实现拍摄取证、身份验证、开具处罚决定书、缴纳罚款等执法过程“一站式”办结,真正做到“马路办案”“移动办案”。同时打通局智慧化执法信息系统、省办案系统、省统一支付平台三方通道,实现罚没款代收缴环节前移、简易处罚自动归档、一般程序实时推送,推动缴纳罚款零跑腿、全程网上办,使执法对象配合执法的意愿大大增强,有效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阻力,执法效能大幅提升。
3.信息化助推规范执法。一是现场执法全程记录。PDA移动执法终端搭载有前后双置摄像头与音频采集组件,对取证、签字等环节实时摄录,通过与执法记录仪配合应用,实现执法全流程图像、声音无间断采集,有效减少记录盲区,强化执法人员、执法对象的双向监督,有力推动“阳光执法”落实落地。将执法全过程视频图像记录整理成电子“一案一档”,通过专属账号上传“云平台”,并打通省办案系统,实现“执法必录、案件可查、落实到人”的可回溯管理。二是办案监管全时跟进。依托现场取证、信息录入、笔录制作等环节后台实时更新,实现采集录入、案件审批、流程监管“一张网”,智能系统会对“信息错录、漏录”“处罚金额错误”“流程超期”等情况自动亮灯,实时推送整改,有效提升执法办案规范化水平。三是普法宣传协同开展。PDA具备强大的法律条文储备功能,综合行政执法涉及法律法规“一键查询到位”。在全市率先推进的“执法进小区”“执法队员担任社区书记助理”等工作创新中有效发挥了普法宣教作用。
(三)“互联网+非接触”
1.无人机帮助解决难题。综合执法无人机主要用于完成辅助性工作,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完成监督巡查、调查取证等基本任务,辅助综合执法平台发挥最大威力。无人机响应速度快、监测区域广、机动性强、操作方便,可以弥补监控探头的盲点,遇到高层或者屋顶、围墙及危险区域,无人机就可以大显身手,在治理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配备部分无人机,将无人机无缝接入执法平台,实现统筹安排,利用无人机调查取证数起。无人机的高机动性,有效解决了以往监管和取证“死角”难题。同时,无人机巡查能够有效降低巡查成本,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视频办案减少聚集。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非必要接触,降低风险隐患,执法人员通过钉钉视频电话对案件当事人进行了视频调查询问。视频办案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大环境下,妥善平衡了办案与疫情防控的关系,为合理有序规避风险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3.“云端执法”减少接触。利用城区重要路段安装的126个智慧城管摄像头,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取证。这些拥有“智慧大脑”的移动“鹰眼”可以自动辨识抓拍偷倒污水、乱倒垃圾等难抓现行的违法行为,通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短信报警,实现辖区执法队员5分钟内抵达现场。
3
“互联网+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理念亟需转变
(二)执法方式需要创新
(三)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
通过连接,互联网能够缩短信息传播时间,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黏性,提高资源配置和政府管理的效率。目前,我国综合行政执法领域信息化速度还比较慢,程度还不够深,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执法理念亟需转变
目前,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不规范执法的现象,主要是执法程序重视不够,执法理念急需改变。小部分执法人员仍然坚持实体正义的理念,只追求执法结果,忽视执法过程的规范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执法理念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部分执法人员对大数据信息采集处理的重视不够,受经验思维、惯性思维影响较为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执法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对执法规范重要性的理解不充分,对证据标准和自由裁量标准的相关规定掌握不够准确。
(二)执法方式需要创新
“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对综合执法工作的监督越来越严格,执法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执法手段和执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执法人员不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执法工作,对于“网上办案”以及“网络执法平台”等执法方式掌握不够熟练,不具备大数据分析判断能力,仍然习惯在传统的执法空间,使用传统执法手段开展执法工作,网上办案平台、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执法记录仪的应用还没有全面推广,执法效率有待提升。
(三)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的管理理念,在城市治理领域运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部分政府部门信息化意识还不强,能力还不够,转变管理理念,在城市治理和综合执法领域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构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应用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市民群众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形成社会对综合执法领域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倒逼形势。
4
“互联网+执法”的改进对策
(一)着眼于信息化,完善综合执法体系
(二)充分利用智慧城管,统筹管理市容环境
(三)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确保服务实效
(四)加强执法办案可视化监督,丰富取证手段
(五)开展执法宣传,增强法治意识
(一)着眼于信息化,完善综合执法体系
突出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视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信用管理、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创新执法方式,完善综合执法智能体系,提升执法效能。完善行政执法在线监控系统,确保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监测,使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置。梳理好执法案件所需证据材料及其对应职能部门,分别和公安、市场监管、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建立案件数据网上调取对接机制,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即时互联互通,大大简化资料调取流程,提高办案效率。
(二)充分利用智慧城管,统筹管理市容环境
视频是城市管理“智慧之眼”,发挥着城市重要区域远程巡检、重点问题智慧发现、运营乱象源头监管的作用。运用智能探头对城区重点区域(各大菜场、主干道、各大超市、广场)加大视频巡查管控力度,充分发挥网格和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强化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实现精准指挥、快捷处置。在重点管控点位监控杆端实施远程喊话功能,完成视频和声音的有机结合,快速纠正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违规行为,助力市容管理。依托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基于时间、空间、人物等维度的数据,对违法行为和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预测,实现预警预控,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有效地减少“小事变大事、易事变难事”“看得见的管不了, 管得了的看不见”现象,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三)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确保服务实效
基于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开发公众参与城市综合治理应用场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服务和执法方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执法”“互联网+监管”智能系统建设和使用,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综合执法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信息化系统推进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有效通过互联网平台解决各类城市管理类问题。比如,对于很多城市管理者而言,共享单(电)车在街头乱停乱放的情况让人头痛。可探索综合行政执法办案平台接入在当地城区投放的共享单(电)车平台,执法人员通过办案平台实时查看这些共享单(电)车的位置、数量以及分布,执法办案大厅值班人员能实时监控单(电)车乱停乱放等违法违规情况,第一时间调度就近执法队员予以规范,及时提醒相关品牌共享单(电)车管理者进行整改。
(四)加强执法办案可视化监督,丰富取证手段
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上级机关或监督机关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对执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可视化监督,使每一个执法活动都在监督和约束之下。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电子认证、电子签章的行政执法全过程数据化记录工作机制。推进公证实时参与执法活动,既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威。推进综合执法部分关键业务区块链应用,将业务过程和结果数据上链,有效防止人为篡改数据,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开展执法宣传,增强法治意识
“互联网+”时代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推进执法规范化的同时,要坚持开展执法宣传,使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方面的改革,逐渐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可。依托政务服务网和大数据中心,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信息化建设要求,抓好门户网站建设,充分运用微博、微信、APP等载体,开设执法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准确公示执法信息,方便群众查询,推动实现执法信息掌上查、随时查。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群众能够正确认识执法活动,理解执法目的和执法程序,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执法权威,为优化综合执法环境创造良好的法治基础。
当前,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综合执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创新执法方式,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更大力度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已成为提高综合执法水平,树立积极执法形象的客观要求,是行政执法机关转变执法理念,促进执法实效实现的重要支撑。
来源: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