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漯河概况 |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漯河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三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2万人。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亿元,增长12.3%;全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62.6亿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1185.3亿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3亿元,增长1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0元,增长9.9%。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了《说文解字》,被誉为“字学宗师”。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古迹还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20年的隋代小商桥等。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8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38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漯河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漯河城市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在明朝永乐年间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码头”之称。今天的漯河,更是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漯河是一个钟灵毓秀、泛舟轻歌的北方水城。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于一体的沿河美景尽显城中,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7%和3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漯河是一个改革创新、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较早完成转机建制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漯河,美国杜邦、美国高盛、可口可乐、日本火腿株式会社、中粮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韩国乐天、香港华懋和协鑫、台湾旺旺和康师傅、南京雨润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在漯河都有较大的投资项目。漯河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 漯河是一个大局稳定、社会和谐的文明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三大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依法治市、基础教育、群众体育、残疾人康复、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等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信访工作全省先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公众安全感指数较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漯河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和全省双拥模范城。 目前,漯河正处于建省辖市以来的好时期。全市人民正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在新的起点再创新业、再展宏图。“十三五”时期,漯河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以“四城同建”为总抓手,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运行、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